您的位置:公共宣传教育 > 艺术讲座 >
【艺术讲堂】《芥子园画谱》——中国最早的教科书
发布时间:2016-05-06 15:32:00 来源:
 “一月一本南京传世名著”活动,五月份是品读推广《芥子园画谱》,南京书画院(金陵美术馆)作为活动的学术支持将结合2016年新启动的公教活动《艺术讲堂》系列。2016年5月7日下午2点,金陵美术馆执行馆长刘春杰为五月领读书籍《芥子园画谱》做了开篇导读。

 

导读内容         

《芥子园画谱》——中国最早的教科书

  1.他从哪里来?

  《芥子园画谱》又称《芥子园画传》

  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,曾在南京营造别墅“芥子园”,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(王概、王蓍、王臬),编绘画谱,故成书出版之时,即以此园名之,为数百年前中国文人对赞助商的致敬,意思就是因为李渔的赞助,这本书就以他的别墅名命名。此画谱堪称中国的国画一部详实的教科书,也是最早的教科书。

  王概1654—1710年,字东郭,一字安节,祖籍秀水,久居江宁今南京。清代画家,南京人氏。

  2.中国最早的国画教科书南京造

  也就是说《芥子园画谱》是在南京创作的一本画谱。

  1662年,51岁的李渔,为了打击盗版,他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,也是文学家,他的作品经常被人盗版。一路从杭州追到了金陵城(今南京)。这位已经小有名气的剧作家没有想到,他会在秦淮河畔遇见芥子园,也遇见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十年。

1668年,李渔在孝侯(指晋人周处)读书台边购得一屋,因“地止一丘”,故取名为芥子园,取“芥子虽小,能纳须弥”之意。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打造,巧妙安排,别有情趣,有栖云谷、月榭、歌台、浮白轩等诸景,并都题有楹联。如书室联:“雨观瀑布晴观月;朝听鸣琴夜听歌。”月榭联:“有月即登台,无论春秋冬夏;是风皆入座,不分南北西东。”芥子园十分有人文情怀,很雅致。

  此后,芥子园成了李渔会友、演戏的所在,而后,李渔在芥子园旁开设出版局,出版了《芥子园画谱》、《闲情偶寄》等影响深远的书籍。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《芥子园画谱》将影响中国艺术数百年,造福中国的国画艺术,给很多学画的人提供了方便。

  不过,随着李渔老去,芥子园也渐渐衰败了。如今,《芥子园画谱》的标志碑拟竖立于周处读书台侧芥子园遗址。

  3.内容丰富,老少皆宜

  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,不断拓展出新,历来被世人所推崇,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。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,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。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、齐白石、潘天寿、傅抱石等,都把《芥子园画谱》作为进修的范本。傅抱石先生是江苏的大画家,新金陵画派的创始人之一,他的影响深远。但是傅抱石先生并非一夜成名,他也是经过《芥子园画谱》的学习,由浅入深的学习。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也是通过临摹《芥子园画谱》,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。所以这部书的名气很大!名气并非一朝一夕形成。内容中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,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,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方法和解决方案。

  全书共分为五卷,分青在堂画学浅说、树谱、山石谱、人物屋宇谱、名家山水谱。篇首并编“青在堂画学浅说”,因得李渔的资助,于康熙十八年(1680年)套版精刻成书,即以“芥子园”名义出版。这是《芥子园画谱》第一集。

  接着王概又受沈心友之托,与他的胞兄王蓍胞弟王臬,共同编绘了“兰竹梅菊”与“花卉翎毛”谱,就有了第二、三集。逐渐的发展,逐渐的丰富,形成到我们现在看到的面貌。那是康熙四十年(1701年),用开化纸木刻五色套版印成,世称“王概本”。在当时观之较为精致,但印数很少,只能印几百部。木版画是用刀刻在木板上,由于不断的印刷,会损伤版,印不出原来的面貌。

  集中可见其小至点叶、皴法,大至全图。详尽完备,由简而繁循序渐进,初学者即使无老师指导也可轻易入门。收录的各式各法,详尽列举各家范式,使学画者能够多方参考借鉴。博采众长,为我所用,进而有自己的风格。

  《芥子园画谱》深入浅出,循循善诱,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,顿开茅塞。相信这本画坛传世经典之作一定会对学画、爱画者有所裨益,帮您开启绘画之门,更近距离地感受古代艺术大师之境界。《芥子园画谱》此后一再翻版,逐渐漫漶,逐渐扩大影响。到光绪年间(1875—1909年),需要这部画谱的人很多,而原书因多年翻版,已磨损得不能再印。那时,有一个叫巢勋的画家,也是嘉兴人,他临摹了前三集,并增编一批上海名家的画作,同时又编绘了一集人物(即《芥子园画谱》第四集),于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书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,就是现在的石版画的方法,印量大。世称“巢勋临本”。这套《芥子园画谱》虽是黑白版本,但比“康熙版”丰富得多了,从此《芥子园画谱》得到更广泛的流传。

  自此后,300多年来,《芥子园画谱》不断拓展出新,康熙年间的“王概本”、光绪年间的“巢勋本”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。全书通过国画艺术家们多年作画、教学与出版的经验,同时结合中老年初学者的学习特点进行编辑出版。

  《芥子园画谱》2009版是现在可以买到的,但1982和1983年上海的老版只能在年纪比较大的收藏家中才可能找到。

  4.“包教包会”,画家的宝典。

  在中国的画坛上,流传广泛,影响深远,孕育名家,施惠无涯者,《芥子园画谱》当之无愧也。《画传》出世,备受时人赞赏。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,确实可以为初学者提供方便的宝典。光绪十三年,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:“一病经年,面对此谱,颇得卧游之乐。”并题联云:“尽收城郭归檐下,全贮湖山在目中”。对画谱进行了高度评价。画谱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,浅显明了,宜于初学者习用,故问世300余年来,风行于画坛,至今不衰。许多成名的艺术家,当初入门,皆得惠于此。称其为启蒙之良师,是一点不过分的。

  画坛巨匠齐白石,幼年家贫好学,初以雕花匠为生,四海为家。20岁那年,随师外出做活,见到一主顾家有部乾隆年间翻刻的《芥子园画谱》五彩精致版,仔细翻阅之后,发现自己能画,多不合章法,故如获至宝,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,画了半年之久,勾影了16本之多。所以后来发现,北京画院收藏了齐白石的很多草稿,其实是他临摹的造型。从此,他以所画为据来做雕花木活,既能花样出新,画法又合规则,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。据说真到晚年,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。他因而40岁后画画出名,跨越了1个世纪,终年95周岁。

  著名国画家潘天寿,原来浙江美术学院院长,中国画大师。14岁到县城读书时,从文具店买到一部《芥子园画谱》,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。在无人指导下,他照谱学画,如醉如痴,终成一代大师。

  山水画名家陆俨少,从小喜画,苦于无师。12岁到南翔公学读书时,得到一本石印的《芥子园画谱》,像得到心爱的宝物一样,如饥似渴地临摹,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。

  受到影响的不止这些人,太多画家受到《芥子园画谱》的影响。如果没有这部画谱,中国那个时代的生活会缺失很多。

  《芥子园画谱》施惠画坛300余年,育出代代名家,可谓功德无限。何镛所言,此书“足以名世,足以寿世”,然也。

  5.中西差异

  从五四运动开始,中国国门打开。西方人学会用几何学认识、理解事物。比如对人的比例分析,用站着几个头高,坐着几个头(立七坐五蹲三半)。比如脸是几个眼睛的宽度等等,三庭五眼。

  而中国人,用对象的“共相”来临摹、默写下来。一棵树、一座桥、一个人,都是相同的造型。但我们又要强调创新,形成了悖论。大家肯定都知道看京剧,京剧的造型,手势都是固定的。但是每个人的五官,手势,造型又略有不同。艺术要一人十面。

  可以想到吴冠中先生。但是吴冠中先生从没提过芥子园。他在浙江美院学习的时候,是个反叛的学生,不按常理出牌,更不去临摹。所以很多人,尤其南方的画家说吴冠中没有笔墨功夫,没有传统功力。他用西方人的思维,因为他早年在法国留学,科学的方法,嫁接了他对中国画的理解学习,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的有研究,非常喜欢。他故意强调了创新和发展。吴冠中的异军突起,他在国际上的影响,一生的创作经历我们看,他就是换了另一个角度。我们常说的就是无法之法,就是先具备了方法,再打破方法,前提是先有方法。《芥子园画谱》也是这样。由它临摹,由它认识的事物,由它学习了笔墨,但是如果一个画家拘泥于这本画谱,走不出它,《芥子园画谱》就成为了给自己造的一个壳,无异于作茧自缚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画家,他们都应该去写生,都要去大自然中写生,到真正的世界里去观察去学习。

  比如傅抱石先生,他是学习了《芥子园画谱》,但是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,到大自然中去。他发现了区别于芥子园的皴法,创造了傅抱石皴。写生、学习,不能写死,要写活了它,要写生动了它。我们对待这个经典的画谱,学它的同时,也要有一个信念,要突破他,走出它。

  在这个教育手段下,日后突破成了最大问题。就是你画的东西,要不同于别人,不同于画谱。无论东西方画家都要写生,写生不是死写、写死,而是写活,写生动的对象。对于临摹入手的传统学习者,这是一个无法轻易突破的难题。这很难,所以,大多数临摹者成了平平的艺人。

导读现场

  五月,南京书画院(金陵美术馆)邀您一起感受传世名著《芥子园画谱》的魅力!